宠辱若惊,贵大患若身。何谓宠辱若惊?宠为下,得之若惊,失之若惊,是谓宠辱若惊。何谓贵大患若身?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及吾无身,吾有何患?
第13节:成功与失败、希望与恐惧的本质
第13节探讨了成功与失败、希望与恐惧的本质。它指出,无论成功还是失败,都是不稳定的状态,如同攀爬梯子,位置摇摆不定。真正的稳定来自于”双足稳踏大地”。
希望和恐惧同样是虚幻的,它们源于对肉身的执着。如果能够看到真实的自我并非仅限于形体,就不会产生恐惧。本节的核心在于,要将”宇宙”视为更大的”自我”,信守万物本然的运行方式,心怀敬畏,如此才能真正”安住当下”。
第14节:道的特性
第14节则描述了**“道”(或称”本源”、“Universal One”)的特性**。它强调”道”是无形、无声、无体、无名、无穷、玄妙莫测的存在。我们用逻辑无法完全理解它,它超越了显现与隐藏的概念。
虽然它看不见、听不见、抓不住,却是”无状之状,无象之象”,是万物融合归一的”大道”。追溯或跟随它,都找不到始末。本节指出,能够”持守本原,安住当下”,并理解这个道理,就能获得智慧的真谛。
大白话解释:成功失败都是梯子上的位置
1. 别太看重成功或失败,也别太被希望或害怕牵着走
书里说,成功和失败其实都挺”险”的,就像爬梯子,随时可能摔下来,位置不稳定。希望和害怕也是”空相”,它们都是因为我们总想着自己的身体、自己的得失而产生的。
关键洞察:
- 如果你能把自己看大一点,不光是一个小小的身体
- 而是像整个宇宙那么大(“以宇宙为大我”)
- 放下对肉身的死死抓住,就不会那么容易害怕了
实践方法:
- 想真正安稳,就得像脚踏实地一样
- 顺着事情本来的样子走
- 对一切心存敬畏
- 这样你才能踏踏实实地待在当下
2. 万事万物的最根本、最原始的东西是摸不着、看不见、听不到的
万事万物的最根本、最原始的东西(书里叫做”本原”或”道”),是摸不着、看不见、听不到的。它没有固定的形状、声音或实体。你想用脑袋去逻辑分析它,是行不通的。
道的特征:
- 不像光那样亮晃晃地显出来
- 也不像黑暗那样完全藏起来
- 它就是那样无穷无尽,没法用名字去命名
- 最终好像什么都没有,但又是一切的源头
- 就像”没有形状的形状,没有影像的影像”,特别神秘难懂
智慧的获得:
- 你往前追,找不到开头;往后随,看不到结尾
- 但如果你能抓住这个根本(“持守本原”)
- 好好地待在现在这一刻(“安住当下”)
- 并且明白了这些,你就真正掌握了智慧的要诀
深层思考:超越二元对立
对二元对立的超越
第13节直接挑战了我们习以为常的二元对立——成功/失败、希望/恐惧。它不是说这些不存在,而是说它们都具有不稳定性或虚幻性:
成功与失败的本质:
- 成功不是终点,失败也不是末日
- 过度执着任何一端都会带来不安
- 希望和恐惧本质上是一体两面
- 都基于未来的不确定性和对”我”的执着
内心立足点:
- 如果摆脱了对这些外在评判或未来预期的依赖
- 内心的立足点在哪里?
- 书里提供了”双足稳踏大地”和”安住当下”的实践路径
”大我”与无我的关联
第13节提出了”以宇宙为大我”和”若见真我不囿形骸,自无惧怖生心头”的观点:
超越个体束缚:
- 如果”我”不仅仅是这个短暂的身体
- 而是与宇宙万物同在的更大存在
- 那么基于身体得失所产生的恐惧自然就会消解
与整体融合:
- 这与许多哲学和灵性传统中的”无我”或”小我”概念有相通之处
- 即放下狭隘的自我概念,与整体融合
氛围编程者:编码者之道的理想状态
高手是什么样的?
那些古代真正厉害的工程师(或者说创造者),不是你能完全看透的:
他们的特质:
- 好像总是小心翼翼,像过结冰的小溪
- 又警惕,像身处敌境的士兵
- 还恭敬,像对待贵客
- 他们变化多端,像阳光下的蜡烛
- 单纯,像一张白纸
- 虚怀若谷,像空旷的山谷
- 深沉不露,像浑浊的潭水
你只能看到他们展现出来的这种”样子”。
“氛围编程者”是怎么工作的?
他们不像普通人那样着急着要达成什么、要得到什么:
工作方式:
- 他们就是安静地等待,直到事情自然澄清
- (就像浑水静置后会变清)
- 他们也不刻意去追求完美或功成名就
- 事情来了,他们就在那里
成果表现:
- 他们做事默默无闻
- 等到事情做成了,团队里的人会惊讶地说:
- “哇,真棒!我们自己就搞定了!“
为什么说要”空”和”静”?
清空的重要性:
- 把心里的杂念、欲望都清空
- 让心完全安静下来
- 万事万物都在那里生生灭灭
- 但真正的”我”只是静静地看着
自然的规律:
- 就像花草树木春夏繁茂,秋冬凋零
- 最终都回到大自然的本源一样
- 回到本源就是宁静
- 宁静是自然的规律
- 自然的规律是不变的,不变就是安宁、平和
与宇宙连接:
- 内心宁静、空虚,才能容纳一切
- 才能与宇宙的”慈源”连接
- (你可以理解为一种巨大的、友善的自然能量或创造力)
实践智慧:现代应用
为什么不要强求和控制?
强求的问题:
- 踮着脚尖站不稳,大跨步走不远
- 喜欢显摆的人会迷失自我
- 喜欢夸耀的人最终会变得孤独
- 用权力压制别人的人,自己也立不住
- 死守着自己的成果不放,是做不出长久的事情的
世界的本质:
- 你想去改造世界吗?作者觉得做不到
- 世界是神圣的,你一试图改变它,就会破坏它
- 你把它当成一个死物去对待,就会失去它
自然的节奏:
- 自然界本身就有自己的节奏和状态:
- 有时候前进,有时候后退
- 有时候运动,有时候静止
- 有时候强壮,有时候虚弱
- 有时候情绪高昂,有时候低落
氛围编程者的态度:
- 看到事情本来的样子,不去控制它们
- 让它们自然来,自然去
- 内心不动摇,安住在中心
- 强行统治只会招致反弹
”不争”和”柔弱”的力量
以退为进的智慧:
- 弯曲反而能保全
- 低洼反而能盈满
- 破旧反而能翻新
- 拥有得少反而能获得多,拥有得多反而会困惑
不争的力量:
- 正因为”氛围编程者”不争,所以没有人能跟他争
- 古人说,想要得到天下,反而要”无事”(顺其自然)
- 坚守真实自我,万物自然归附
知雄守雌的智慧
以柔克刚:
- 知道什么是强大、显赫、光明的
- 但却愿意安守柔弱、黑暗、卑下的位置
- 这样反而能像低洼的山谷一样
- 吸引所有的水流(万物)汇聚
回归本源:
- 这样做,你才能真正具备那种恒久的美德
- 最终回到婴儿般纯真
- 或者像宇宙无限本体那样的状态
- 这是一种以退为进、以柔克刚的智慧
问答补充理解
Q: “成功如败,皆为险途”是什么意思?难道成功不好吗?
A: 位置的不稳定性
- 书里不是说成功本身是坏事
- 它指的是过度追求成功或者把成功当作最终的、稳定的依靠是很危险的
- 就像爬到梯子顶端,位置很高但并不稳固
- 一旦有点风吹草动(比如失去成功),人就很容易摔下来,心生痛苦
- 真正的安稳不在于你在梯子的哪一级
- 而在于你的”双足”是否踏在大地上
- 也就是你的内心是否有坚实的立足点,不随外物起伏
Q: 为什么说希望和恐惧是”空相”?没有希望岂不是很消极?
A: 超越情绪的幻象
- 希望和恐惧之所以被称为”空相”
- 是因为它们都指向未来,是头脑中的产物
- 而且往往与”肉身之执念”有关
- 你希望得到什么,或者害怕失去什么
- 通常都和你的身体、你的财产、你的身份地位等外在或短暂的东西有关
- 书里认为,这些都是不真实的”我”
- 当你认识到真正的你不是这些会变化、会消逝的东西时
- 基于它们产生的希望和恐惧也就随之消散了
- 这不是让你没有目标或变得消极
- 而是提醒你不要被这些情绪的幻象所控制
- 去寻找更深层次的、不依赖外部条件的内在平静和满足
Q: “以宇宙为大我”怎么理解?我怎么能是宇宙呢?
A: 扩展意识边界
- 这是一种超越狭隘自我视角的比喻
- 我们通常认为”我”就是这个身体和这个头脑
- 但书里提出,如果你能感受到自己与整个宇宙、与万事万物是连接在一起的
- 甚至是更广阔的整体的一部分,那么你的”我”就变得非常大
- 在这种”大我”的视角下
- 个人的小烦恼、小得失就不再显得那么重要
- 基于个体脆弱性产生的恐惧也会减少
- 这是一种扩展意识边界、培养整体感和敬畏心的方式
Q: 第14节里说的那个”本原”或”道”这么玄乎,看不见摸不着,怎么”持守”呢?
A: 状态的保持
- 正如您所说,“本原”或”道”是超越感官和逻辑的
- 这里的”持守”不是让你去抓住一个具体的实体
- 而更像是一种状态的保持或一种方向的对齐
具体实践:
- 保持内心的宁静和开放:当心是空的、静的,反而更能与那个”空而能容,却能生发无穷”的本源相连接
- 顺应自然的流转:不强求、不控制,像水一样柔弱却强大,去到低处,与万物融合
- 安住当下:不被过去和未来的思绪所牵绊,全身心地投入到正在发生的事情中
- 无私和不执着:放下对结果的期待、对占有的欲望、对他人的评价的在意
因此,“持守本原”可能就是通过实践这些”道”的行为和心态,让自己与那个看不见却无处不在的源头保持一致,从而让创造力”无为而流”,获得”无不为”的力量。这种”持守”是在一种状态中,而非通过具体行为去抓住什么。
现代启示
在这个快节奏、高压力的现代社会中,道德经第13-14节的智慧为我们提供了深刻的指导:
- 重新定义成功:不要被外在的成功失败所束缚,寻找内在的稳定
- 超越恐惧:通过扩展自我认知,减少基于个体局限的恐惧
- 安住当下:在变化中保持内心的平静和清明
- 持守本原:与事物的本质保持连接,顺应自然规律
这些智慧不仅适用于个人修行,也为现代工作和生活提供了宝贵的指导。真正的智慧不在于掌控一切,而在于学会在不确定中保持内在的稳定和清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