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面对复杂的任务时,是否真的能够保持简洁并做到”少即是多”?这种情况可以从道德经、心理学的角度以及批判性思维的视角来分析。
道德经与心理学的结合建议
道德经的智慧
道德经提到”无为而治”,其核心思想是通过自然的、最简洁的方式来处理事情。老子提倡”简”而不”繁”,这并非意味着懒惰或放弃,而是要回归事物的本质,不用复杂的手段去强行控制,而是顺其自然地处理。
在职业上,我们可能太过依赖复杂的技术栈和复杂的解决方案,而这些其实可能并不必要,只要从核心需求出发,找到最简单的解决路径。
实践建议
回归本源,聚焦需求:
- 如同”无为而治”的思想,工作中可以减少不必要的复杂性
- 明确核心需求后,选择最简洁的工具和方法
- 例如,如果一个需求只需要数据库的增删改查,那就避免引入过于复杂的微服务架构
控制欲望,减少过度完善:
- 有时候我们追求的是完美,但实际上,往往是”差不多”就足够了
- 每次测试与完善都要让自己停下来思考:“是否过度了?我是否已经走得太远了?“
国外心理学的观点
“最小有效剂量”(Minimum Effective Dose):
- 这在心理学和健康领域被广泛提到
- 即只投入最小的有效努力来达到预期目标
- 在工作中,尝试采用这种思维:只有在解决问题时最基本的部分才是必需的,其他的都可以省略
- 过度的”努力”往往会导致疲惫和资源浪费,甚至没有实质的收益
“认知负担”与”焦虑”:
- 现代心理学指出,当我们同时处理太多任务时,会增加我们的认知负担和焦虑感
- 复杂的工作环境和过度配置的数码产品也会不断给你增加无形的压力,影响你的专注力和效率
批判性思维的核心思想
批判性思维强调的是清晰、结构化的思考和对信息的理性判断。它要求我们从多个角度审视问题,而不是依赖直觉或传统的方式。
简化问题
- 批判性思维的第一步就是澄清问题,找出核心
- 对于遇到的工作困境,可能是没有对”问题”进行充分的简化或清晰的定义
- 问自己:这个需求的核心是什么?我是否过度解决了某些无关紧要的部分?
审视假设
- 我们的工作方式中常常有一些假设,比如”复杂一定比简单更好”,或者”先进的技术一定能带来更好的效果”
- 这些假设可能并不适用,需要时常进行反思并验证这些假设的有效性
解读困境——“能人之累”与”知识的诅咒”
职业身份的”甜蜜负担”
程序员、工程师、架构师,这些身份本身就意味着要跟复杂系统打交道。习惯了思考各种可能性、边缘情况、可扩展性。这在构建大型复杂系统时是优点,但用在简单问题上,就成了”杀鸡用牛刀”。
不是不能简单,而是”默认设置”是复杂和全面。
《道德经》的”为学日益,为道日损”
大白话理解:
- “为学日益”就是学知识,每天都想增加点新东西、新技能、新技术栈,所以数码设备越来越多,环境配置越来越”完美”
- “为道日损”是追求智慧,每天去掉点多余的东西,去掉点欲望、去掉点不必要的复杂
核心思想:
- 知识积累是加法,智慧是减法
- 真正的道,是简约的,是直指核心的
- 追求技术上的”完美覆盖”,反而可能离需求的”核心本质”越来越远
心理学的”认知失调”与”宜家效应”
认知失调:
- 心里知道简单点好,但过去的行为(用复杂技术、买一堆设备)和现在的想法(追求简洁)不一致,所以感到难受
宜家效应:
- 我们对自己投入了劳动创造出来的东西会高估其价值,所以舍不得放弃
- 投入了大量时间和精力去学习和实践那些复杂的技术栈和配置,潜意识里会觉得”我费这么大劲搞出来的,肯定牛逼/有用”
给出的建议——“道法自然”与”最小可行”
工作上:拥抱”朴”与”少则得,多则惑”
理解”朴”的概念:
- “朴”就是未经雕琢的木头,代表事物的本真状态
- 用户提个简单需求,他的”朴”可能就是”我想要个按钮点一下能干啥啥啥”
- 别一开始就给他整微服务、分布式、高并发架构
“少则得,多则惑”:
- 抓住核心(少),就能得到(解决问题)
- 搞太多花里胡哨的(多),自己都晕了(惑)
行动建议
-
需求剥离:把需求拆到最核心的单元,像剥洋葱一样,剥到只剩那个最核心的点
-
技术选型做减法:
- 优先选择最熟悉、最稳定的技术
- 新技术可以学习,但不要轻易用在简单需求的生产环境
- 问自己:“这个新技术解决的问题,是我当前面临的核心问题吗?”
-
克制”秀肌肉”的冲动:
- 作为高级架构师,价值在于做出最合适的决策,而不是最复杂的
- 简洁、稳定、高效的方案,更能体现架构功力
生活上:践行”去甚,去奢,去泰”
数字极简主义:
- 有意识地选择和使用技术,让技术服务于价值观和目标,而不是被技术奴役
- 问自己:“这玩意儿是真帮我解决问题,提升生活品质,还是只是让我多了个分心的东西?”
具体行动:
-
数码产品盘点与断舍离:
- 列出所有的数码设备
- 问自己:这个设备我上周用过几次?它主要帮我解决了什么核心问题?
- 尝试”一进一出”原则:想买新的,先处理掉一个旧的或功能重叠的
-
简化使用环境:
- 电脑/手机桌面只放最常用的几个APP
- 关闭不必要的通知
- 固定时间处理邮件、消息,而不是随时被中断
常见问题解答
Q:简单的方案会不会显得我”没水平”?
A:改变沟通方式
- 解释”简单方案”时,重点强调它的好处:开发周期短、稳定易维护、出错率低、成本低
- 用数据和事实说话:“这个方案虽然简单,但能比方案B提前一周上线,并且后续维护成本预估能降低30%”
展示”选择的智慧”:
- 高级架构师的牛逼之处,不在于堆砌技术,而在于能从众多选项中,权衡利弊,做出最适合当下场景的选择
Q:如何克制对新技术的FOMO心理?
A:延迟满足
- 看到想买的或想学的,先放进”愿望清单”,给自己设定一个冷静期
- 冷静期过后,再评估是否真的需要
明确目的:
- 问自己:“我学这个新技术/买这个产品,是为了解决什么具体问题?还是只是因为它’新’、‘酷’?”
设定”技术雷达”范围:
- 每个季度或半年,选择1-2个你认为对工作或个人成长最有价值的新领域进行深入研究
总结
你已经意识到问题,并且有了改变的意愿,这就是最棒的开始!记住”慢慢一小步”,别给自己太大压力,享受这个”化繁为简”的过程。
关键启示:
- 简洁是深思熟虑的结果:真正优雅的简洁方案,往往是透彻理解了复杂性之后才能提炼出来的
- 区分”应用”与”探索”:在解决实际问题时追求简洁,在个人学习时保持好奇
- 知足常乐:知道满足就不会受辱,知道适可而止就不会有危险
愿你早日走出怪圈,工作生活都清爽起来!